工作动态
首页» 工作动态» 媒体场站» 【秦闻客户端】一场科研与劳动紧密结合的实践课 ——西农大“三夏”工作见闻
 

【秦闻客户端】一场科研与劳动紧密结合的实践课 ——西农大“三夏”工作见闻

来源:秦闻客户端   |  作者:   |  发布日期:2022-06-10   |  浏览次数: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孙建恒)炎炎夏日,骄阳炙烤着大地,一片黄灿灿的麦田在阳光下散发出金色光芒,一株株麦穗挂满籽粒,撑起饱满的身姿,静待收割。俗话说:“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在杨凌,有着众多科技含量十足的小麦试验田,芒种前后,一场科研与劳动紧密结合的实践课正热火朝天的展开。  

科研人员驾驶小区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收获小麦试验材料。

6月7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大”)官村小麦试验站,几台小区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地穿梭在麦田里,学校科研人员手拿镰刀和麻袋,沉浸在喜悦的丰收中。

“我们正在对一批表现较好的小麦试验材料进行收割。每个小区收完,就要清理机器,品种材料不一样,不能混杂。”西农大农学院博士生郜振说,相比较传统的大田收割,我们的工作则更要细致繁琐,一块区域需要3至4人参与,一个人操作机器,其余的人则做好材料的筛选、鉴别、捆绑、清理等工作,既要保证每个材料的纯度,又要颗粒归仓,满足后期试验所需。“今年跟着导师参与到国审品种的收获,这种小麦既能助力农户增产丰收,还会成为餐桌上的健康粮食。科研成果回馈社会,让人觉得很有成就感。”郜振告诉记者,今年他读博一,未来会继续从事农业研究工作,他对这个行业充满兴趣。

学生将收割完的小麦材料分类捆绑,便于后期试验。

在官村小麦试验田,这里有着成百上千的小麦试验材料,经过育种工作者的辛勤选育,产量高、抗性好的小麦品种在这里不断萌芽。西农大小麦育种专家吉万全教授头戴草帽,顶着烈日,蹲在麦田里,和其他年轻科研工作者一样,不知疲倦地考察小麦新材料。“我们在培育品种过程中,首先选择优良的个体,在优良个体基础上,再筛选出优良的群体,通过对群体产量、抗性等各方面评价,再申请参加品种区域试验。”吉万全介绍,在一块不到10亩的试验地里,有将近2700多个不同株系的小麦试验材料,在产量试验中,优良株系按照2里地试种,每个材料种8行,同样的面积、同样的管理水平下进行比赛,最后看谁的产量高,进行综合评价。

近年来,由吉万全育种团队选育出的国审小麦品种“西农511”属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每亩产量达550公斤;抗条锈病和赤霉病优势突出,对倒春寒抵抗力较强;麦秆弹性好、根系发达,抗倒伏性能较好。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1年,“西农511”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累计推广达1304.9万亩。“俗话讲‘灾年看品种’。‘西农511’特点就是稳,在自然灾害的考验下,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肯定,老乡是越种越想种。”吉万全骄傲地说。

在西农小麦试验田,每一个小区、行种有成百上千种试验材料,“三夏”工作严谨而细致。

说起“三夏”,西农学子绝不陌生。学校自去年起将劳动实践纳入学分管理体系,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通过劳动实践巩固理论知识,从而提升专业课水平。

连日来,西农大曹新庄试验农场根据课题组科研生产需求,将参加生产实习的大一学生分组调配参与小麦科研的不同生产环节。草业学院学生杨丽丽则参加的是田间单株取样,观测株高、成穗率、根系发育程度作为科研试验依据,“实际操作中,连抖落小麦根部的土壤和捆扎材料等都有讲究,操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马虎,深切体会到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艰辛。”半日的劳动实践,杨丽丽连连感慨。

今年6月6日起至11日,西农大13个学院20个专业90个教学班的2725名大一学生在曹新庄试验农场集中开展为期6天的“三夏”劳动实践。在农业科研生产试验的关键时期,把课堂搬到试验田,把专业知识实践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已是西农大延续80年的优良传统,“三夏劳动”也成为陕西省精品实践课程。


原文链接:https://qinwen.sanqin.com/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9647531



友情链接:  教育部    |    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华南农业大学试验中心

版权所有:场站管理处(场站服务中心)   地址:南校区原农科院子校办公楼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杜军宝   网管员:张 赟   杨蓓蓓   电话:029-87082251   87082190

网站维护:艾特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