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11日至13日,杨凌示范区文联、作协十余名文艺工作者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试验林场开展采风活动,用文字揭秘秦岭深处一群为科研、教学、生态环境默默贡献的工作者。现特以“火地塘印象”为专栏,转载编发,讴歌榜样,以飨读者。
在巍巍秦岭深处,在秦岭古道之上,有一颗熠熠闪光的科学明珠,那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试验林场暨陕西秦岭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3年8月11日,我随杨凌示范区作协采风团驱车前往火地塘采风。我们一行十余人走进了秦岭深处,与火地塘亲密接触,亲身感受了一次火地塘的风光、脉动与精神。
“不去秦岭,你是听说;去了秦岭,你是感受;你经历秦岭,你就是神秘。”这是八集电视纪录片《大秦岭》的开篇词。秦岭,这座横亘在中国版图坐标中心之上的庞大山系,把中国大陆分为南北两半,成为中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气候的分界线、长江黄河的分水岭。秦岭,这一名称的正式文字记载首见于《史记》中的“秦岭,天下之大阻”这句话。中国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禹贡》记述中国山脉的布局是一个“三条四列”的系统,三条的中条指的就是秦岭。由于秦岭的特殊地位,走向、气势和水脉符合古代中国对龙的意象,于是逐渐被后来的诸多典籍著作和官方推认为中国之龙脉。在古代中国,龙这个意象与水和帝王、国运有关。纵观中国的历史兴衰,不得不说秦岭正是这样一条关乎国运的龙脉。那么,秦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秦岭之大。不仅指她延绵1600公里的巨大身躯,还有她宽大的胸怀,她经受住了不可胜数的摧残与磨难,吸纳了无法计量的污秽浊气,还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滋养和庇护着与人类休戚与共的生灵。秦岭里生长着3800多种植物,470多种兽类和鸟类。秦岭是亚洲天然植物园,是珍稀动物的乐园。
秦岭之高。不仅指她的海拔的高度,还有她不可替代的功能高度。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2米,是青藏高原以东最高峰、中国东部唯一能看到雪山景观的山峰。它不谓不高,身在其中我顿感渺小。但我更赞叹秦岭的功能高度,秦岭是独一无二的,是无可替代的。中国大地上名山林立,有些山不存在,对中国影响不大,可是如果没有了秦岭,中国将不成其为中国。
秦岭之深。不仅指她地理意义上的纵深,还有她那深远绵长的历史,包罗万象的内涵,幽深而不能破解的秘密,以及悠悠长存的华夏龙的精神。我向往秦岭那份永久的神秘,感叹秦岭深不可测的蕴能,我更期盼秦岭永久的存在和永世的繁荣,但现在我只想轻轻地依偎她而不想打扰她的宁静。
秦岭之稳。人们常说“稳如泰山”,而我要说“稳若秦岭”。秦岭存在的意义还在于她对生态系统乃至于国家命脉的稳定作用。她就像坐落在中国内陆的一个巨大“绿肺”, 是“中国人的国家中央公园”。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座山岭像秦岭这样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她犹如龙脉盘根稳定住了我中华的国运。
秦岭之水。从秦岭流淌出的大大小小的河流北入黄河南汇长江,穿过了五千年漫漫岁月,浇灌了中国历史金色的童年和英姿勃发的青年时代,并将继续为华夏儿女输出她源源不断的水脉。黑河水利工程解决了西安及周边地区的用水的困局,南水北调工程把秦岭的水输送到了京津及华北大地。可以这样说:秦岭的水滋养着我们,具有丰富水资源并且得到良好保护的秦岭,对于整个中国来说都是巨大的福音。
秦岭之美。秦岭的美不仅在于她巍峨的山峦,无限的风光,还在于她浑厚的底蕴,独特的文化,以及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产生的美。秦岭的美是浑然一体的,由内向外的,神秘莫测的,这种美从秦岭古道、山川河流间一直传播、流淌至今。有人说秦岭的这种美更能勾人魂魄,令人神往。
那么,秦岭需要永葆青山绿水,谁来确保她的健康和永泰?秦岭需要科学的抚育和保护,谁来为她提供人才?秦岭需要得到科学的评估,谁来为她提供观测的数据?秦岭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谁来为她把脉?是火地塘!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试验林场!
你还别不信。就让我们走进火地塘,了解火地塘,体会火地塘吧。
火地塘试验林场地处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境内,正好位于秦岭子午故道上,现在的210国道就路过场部大门。林场始建于1958年,总面积41595亩,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大的野外场站,是名副其实的最大、最美校园,是一个具有教学实践、科学研究、资源保护、社会服务多功能的科学试验站。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秦岭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就设立在林场。
我看过张昂和老先生写的《漫步子午道——火地塘教学实验林场的发现与创建回忆》。老先生是当年参与火地塘教学实验林场的选址、勘察、建设的第一批人。他在文中惊叹,没想到如今的火地塘林场发展得这么好,拥有先进的平台和完备的设施设备,其地位、作用和价值也日益彰显,他倍感欣慰!读过此文后,我对老一辈林业工作者肃然起敬,对当年创建火地塘试验林场的艰辛感到震惊,更为老一辈科学家的创业精神所震撼。
火地塘试验林场所在区域具有典型的秦岭过渡带特征,是国家自然资源保护、试验研究、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中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区域,是研究秦岭的最佳场所。每年,通过火地塘国家秦岭生态定位观测站的实时监测都能获得大量的宝贵数据。可以说有关秦岭的众多静态和动态包括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水文变化、空气状况等各方面的监测数据几乎都来源于火地塘试验林场,这些数据和资料成为了研究秦岭、保护秦岭、把脉秦岭的可靠依据。
火地塘试验林场犹如一位经历了65年风雨洗礼的神医和守护神,坚守在秦岭古道上,默默地为中华的龙脉秦岭把脉问诊。
为了能让我们进一步深入火地塘,了解火地塘,体验火地塘,林场专门安排我们爬了一次平河梁。平河梁是秦岭较大的支脉,整个山梁由北向南延伸,流出的水先入长安河终汇于汉江。整个山脉土壤肥沃,植被良好,树木茂盛,林相整齐。我和作协的高凤香主席同行,我们驻足在一个山坡前,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坡面上有序地生长着地衣、苔藓、蕨类和草本植物,这不就是植物千万年演替过程的缩影吗,一面坡一幅画,一段悠久的历史,怎能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奥妙,怎能不让人体会到岁月的沧桑和世事的轮回。
近十年来,火地塘试验林场每年都要接纳实习的本科生2000人次以上,加之本校及其他院校前来从事科研的硕士生、博士生,林场已成为我国林业科研和生产管理方面的稳定人才输出库。有一部分学生已成为了林业战线上的中坚力量,也有不少学生重返秦岭,成为大秦岭的科学研究者和专业守护者。火地塘试验林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承担起了许多社会责任,成为开放型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林业科普基地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它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前来考察,让世人对秦岭产生了敬畏、好奇和向往。
回头再说说我们到达的那一天,天骤降暴雨,那雨潮夹杂着纷乱的雨声着实让人恐怖,但接待我们的场站工作人员却显得十分泰然。他们说火地塘林场的森林覆盖率已达96.8%,试验林场完全能经得住这样的暴雨洗礼,是绝对安全的。根据长期的监测和统计的数据,秦岭的生态退化速度在中国所有山系中最为缓慢,也就是说秦岭的保护是最好的。
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我们与场站职工座谈交流,了解到了火地塘的过去、今日和未来,也知道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何引赞,这位默默坚守在火地塘林场28年的老职工,当我们问到他是如何坚持下来,如何承担起那么繁重艰苦的工作时,他只用一句“这就是我的工作”轻松地回答了我们。第二天早上,我随牛宏泰、王长如两位老师前往曹冠方前辈墓前拜谒。这位牺牲在火地塘的勇士静静地躺在他曾经攀行的路上,永远陪伴着他的后辈们继续前行。青山依旧人未还,科学精神永流传。哪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哪有今日的火地塘试验林场,只因有这么多的前辈为我们披荆斩棘,开拓创业。
第二天就要离开火地塘了,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仰望窗外,满天星斗,我突然感觉到在大地上,在秦岭古道上,在这片特殊的区域,火地塘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在秦岭深处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不知道火地塘的光彩能否与星月同辉,能否与日月同在,但我想,火地塘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功能和重要价值的试验林场,将会不断发挥他的作用,必将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试验站。
透过历史的辉煌与兴衰,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秦岭山脉那青春伟岸的身姿和发源于她深处的每条河流蜿蜒前行的壮阔身影。如今,秦岭依旧巍巍,子午道不再空谷幽幽,穿行其间的各种道路使交通变得十分便利。那昔日的古道遗迹已散落在山谷溪涧,日夜飘摇在风雨中。唯有位于子午道上的火地塘试验林场却如同一颗明珠在秦岭深处闪烁着她那神奇的灵光,成为新的圣地。来到这里,不由得燃起你对秦岭子午道的追思与遐想,也对秦岭的未来和发展有着无限美好的憧憬。
面对跨越千年时空至今还在恩泽人类的秦岭山河,除了丰富的联想和深深的感恩之外,我们又能为她做些什么呢?我想:火地塘试验林场的存在,无疑为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代行了其责,成为秦岭忠实的守护者,具有公认权威的秦岭诊所和研究所,而且做了许多我们普通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火地塘试验林场在秦岭深处继续发挥着她独特的作用。虽然她的灵光不一定为世人所见,但她的作用确是真真的存在。
最后我想说:不去秦岭,你就无法感受秦岭;不去秦岭,你更无从知道火地塘;不去火地塘,你可能以为它是个传说;去了火地塘,你才能感受到她的风采,照见她的灵光,懂得她的价值,承认她的伟大。
作者简介:
季志平,陕西礼泉人,山东大学毕业,现就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从事林业科学研究工作。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多项大奖,出版的专业著作有《秦岭林源药用植物图鉴》《四季林药》《毛乌素沙地无灌溉植被恢复技术》等。2023年加入杨凌示范区作协,开始了文学创作,创作的重点是陕西关中方言,同时也创作诗歌和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