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首页» 工作动态» 新闻聚焦» 【“稼穑杯”主题征文】治本于农 耕读传家
 

【“稼穑杯”主题征文】治本于农 耕读传家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2021-09-10   |  浏览次数:

     

“小燕接着揭开,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荧荧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

“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几次添来姜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煮莱菔,芥末拌瓜丝。”

每每读到这样的语句,品味到其间叙写出的色香味,味道似近在唇齿之间了,食物是对每个生物生命的滋养,而对我们人类而言,一日三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为生命提供能量和营养的重要来源,而在千百年的历史中,这样基础的部分却被人类创造出了多种丰富的烹饪方式,从而使得食物不仅仅是裹腹之需,更是成就了劳作者尊重春耕秋收的精神满足。而今天,对于坐在餐桌前的你可能不会去思考关于食物的来源。那么,是谁在承担着农业的发展?是谁在保障着我们的农业生产形势,又是谁让我们有饭吃,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这些疑问总需要人来解答。

那天,是一个天空明艳的夏,关中平原金灿灿的麦浪随风飘舞,夏粮丰收的喜悦不仅洋溢在每一位麦农的心底,更是国民经济快速运行发展的保障。西农的校园有着辽阔的小麦种植面积,那金黄色的,让人觉得温暖幸福的颜色。带着草帽的,弯着腰的,穿梭于麦田间的和站在田埂边收获的莘莘学子。黄昏时刻,从实验室走出零零散散的同学的身影,在走过麦田边时,也许也会想起当年经历夏收时的点点滴滴。那几亩农田,不仅仅是可以用于收获的方寸之田,而对我们西农人而言,更是我们灵魂切实的感受和将近百年的西农精神和历经千年的农耕文明。

“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轻忽。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这次夏收,我感受到了一些喧嚷。有人高举着科技的大旗,于“珍惜粮食”的标语熟视无睹,觉得人民不需要去体会片面的丰收;有人或许自己未曾下田务农,却批判着自己所不了解得学习方法,并打上“作秀”的标题;有人对于种地务农这种职业觉得并不高尚,片面认为在田地间犹如古人般进行耕种劳作是与现代文明社会相脱节的……可是,农民的爱从来都是淳朴的,土地的爱是无私的,这些独特的爱就像空气一样,你每天都在呼吸,但因为它的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你却感觉不到你在呼吸。对我们不了解的未知事物,我们应该报以尊重包容的心态,对事物有着成熟的思考,知道人人平等,不妄图划分等级带给别人伤害,这是小爱,也是大爱。我们每个人都跟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品尝着农业的成果,我们需要学习面对田地的吃苦耐劳精神,知农爱农的情怀,对于大田作物育种的认知和学习,懂得培育新品种的不易及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从中感受“西农精神”和农业科学家精神,这才是我们收获方寸农田的含义。

我觉得,西农的夏收是稼穑,“稼为可播之种,穑为可收之谷”,它拥有很好的寓意,表达了付出就会有收获,因为有时候付出不一定就会有收获。通过夏收将这种稼穑的希冀传递给每一位莘莘学子和每一位艰苦奋斗的学者,希望他们在科研学术上的艰辛付出就犹如每一次夏收一样,终会在晴朗的某天迎来成果。

我觉得,西农的夏收是爱农,“上下用心,惟农是务”。爱农是一种生活态度,在田园中感受生活,在每天的劳作中寄希望于更好的丰收,体会农民的艰苦劳作,实地学习农业的相关知识。

我觉得,西农的夏收是爱国,是对“仓禀实,天下安”的体会,是感受西农一代代优秀人才于“治本于农,务兹稼穑”的担负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的承诺。“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人民育。”

我觉得,更进一步的说,西农的夏收是爱世界。农业的发展已经到此为止了么?不,不会。中国的温饱在绝大多地区得到了解决,可面临着全球气候的改变,耕种土地的减少,农民人口的减少,人口的增多以及全世界还有很多地方面临着粮食缺乏的问题,所以,农业的发展不会停步,将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添砖加瓦。如果更加深谋远虑一些,当人类解决了吃饱的问题,农业又肩负起了人类饮食的科学健康问题,如何使人类吃的好,吃的健康,也将是从事农业的科研人员继续钻研的课题。

那一平方米的土地,是那么大,大到一平方米田地的丰收,就晒黑了娇嫩的胳膊,酸痛了稚嫩的臂膀,可那一平方米的土地又那么小,小到它也未必承载得了多少年来多少优秀教授在小麦上花费的日日夜夜,从而创造出的优良品种。

我们学校与小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相对于很多“纸上谈兵”的方法,不如来一次经历去亲自收获小麦。但仅仅收获一平方米土地所带来的体验和感受并不能让我们深切理解“西农精神”和“农业科学家精神”的全部。赵洪璋院士在没有科研实验用田,育种设备极其落后的条件下,“育得金种为苍生”的信念和“改良品种,兴农富粮,强国救民”的抱负却不曾磨灭分毫,选育成功的“碧蚂一号”,被毛主席赞誉为“一个新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李振岐院士用时整整六年,利用太白山不同海拔高度做实验,创建防空洞实验室——东南窑,潜心研究麦锈病,与康振生院士创造“一口窑洞走出两个院士”的佳话……他们的呕心沥血,确实是无法用脚在一平方米的土地里丈量,但是,所幸的是还拥有余下的大学时光,在学习专业本领,提高科研能力的过程中,去继续体会,继续前行。即便如此,每次夏收,对于每一个夏收经历者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小小土地上,也在我们小小的心尖,种下了一颗知农爱农,尊重劳动,节约粮食,热爱生活的种子。它让我们脚下所踩的土地的触感更加清晰和深刻,让我们了解到了这片土地上到底孕育着什么;它让我们明白了这竖直的,饱满的,金黄的植株到底是什么,它承载着什么,它又被什么所承载着;它让我们于“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通过与麦田交流有了心灵的碰撞。

有人言:“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读书在西农,犹如耕读传家。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袤的土地,适于种植作物的气候,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发展,农耕文明的开始,发展至今,农业依旧占有相当大的地位。当代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以及历史经验说明,读书,吸取更多的知识,成就更好的未来。通过耕作,肩负起农业的发展,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的发展。每次夏收都是“耕”的机会,而每日的读书,都是在积累知识,“耕”与“读”的结合,才能让厚积的知识在一次次耕作中薄发出胜利的果实。

作家雪小禅曾写过,“所谓银碗盛雪的日子,是门前种花,屋后种菜,自己腌制咸菜,有柴米油盐诗酒茶,有三五知己秉烛夜谈。窗外蔷薇灿灿地开,人在屋内风长气静地笑。小狗睡着了,孩儿睡着了,屋内有米香熟透了,琴师操琴我唱戏,日子一天天老透了。到八十岁,依然旗袍球鞋小酌。此生,足矣。”我曾想,作家应为 “纸为良田,墨为稼穑,义理为丰年。”可未曾想作家也想“门前种花,屋后种菜”的务农期盼,于农业劳作中守护着自己的诗和远方。人们或许在内心深处都藏有着一方净土,有一个美好的田园生活。但在浮躁的现代生活里,我们关注影视,关注智能,缺忽视了人类最基本的,最本真的,最赖以生存的农业,将务农的期盼压制心底,不见天日。我们应该鼓励大家将心底的期盼重新拾起,提倡大家去感受体验农园生活,感受稼的艰辛,穑的喜悦,懂得饮水思源,珍惜粮食,杜绝浪费。

正是通过了这一次次的夏收,我们才会变的逐渐成熟。懂得“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坚守,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明白自己将要经历的荆棘,了解自己担负的重任,然后脚踏实地,明确且坚毅的一步一步前行,而农业的发展正是在一次次的懂得和坚守中不断得以延续。 经历过夏收的我们,在前行的路上,回望时,永远会有那样一个人,带着草帽,伫立在田地间,凝望着眼前的小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193班  郑钰)


友情链接:  教育部    |    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华南农业大学试验中心

版权所有:场站管理处(场站服务中心)   地址:南校区原农科院子校办公楼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杜军宝   网管员:张 赟   杨蓓蓓   电话:029-87082251   87082190

网站维护:艾特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