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11日至13日,杨凌示范区文联、作协十余名文艺工作者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试验林场开展采风活动,用文字揭秘秦岭深处一群为科研、教学、生态环境默默贡献的工作者。现特以“火地塘印象”为专栏,转载编发,讴歌榜样,以飨读者。
在华夏“龙脉”和“中央水塔”秦岭深处,在“秦岭六道,子午为王”的古老“子午道”也就是如今的210国道上,有一块面积达四万多亩的“藏在深山少人知”的“绿色宝玉”——火地塘。她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林业、植物、生态、土壤、气象、动物、昆虫、微生物、草业科学等诸多学科科研试验、教学实习、林业生产试验研究基地之一,也是陕西省秦岭科学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还是国家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秦岭生态站、全国林业科普基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实验基地和全国唯一的试验林场……算来直到今天,她已经度过了65个年轮。
提起“子午道”,不禁让人联想到这条著名的古道,既是汉高祖的“兴汉道”,也是唐“天宝”时的“荔枝道”,更是千古兵家必争的畏途险道。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就有不少涉及这条古道的故事,相关唐诗更是让这条古道散发出诱人且经久不衰的色香味。火地塘教学试验林场,涵盖了从亚热带针阔叶林直到中高山寒温带暗针叶林,她仿佛是中国东南西北各类森林生态类型的集中缩影,加之所处位置在秦岭南坡腹地平河梁,平河梁是秦岭较大的支脉之一,其地势陡峭,气候为南北冷暖交叉、东西湿润与干旱过渡地带,具有无可替代的极佳的自然条件,因此,是非常理想的教学、科研场所。而在火地塘超过“一甲子”的65个年轮中,就镶嵌着一连串如同珍珠般的人物与故事,见证着人世间的沧海桑田,定格着岁月的荣枯变幻,并化作后来人的精神财富与人生坐标。诸如张昂和、曹观方、李天笃、穆可培、赵师汴、毛绳绪、王伯长、康迪、牛春山、吴中禄、邱明光、云立峰、王性炎、袁义生、曲式曾、蒋尽才、李玉明、薛七存、窦彬生、叶宏谋、朱荣科、赵辉、何雨浩、高强、何引赞……其中的曹观方教授,为了带领和指导学生实习,甚至把生命都交付给这片土地。他的坟墓,就在火地沟口。
火地塘这块绿色宝玉,地形复杂,生境多样,是一本亲近自然、崇尚科学、生态文明的活教材。场内现有植物1026种,其中木本500余种,有包括羚牛、金丝猴、豹、林麝等国家一、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在内的动物30多种,有蛇类20多种,有鸟类110种,昆虫100多科70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到98%,活立木总蓄积量36万余立方米,森林植被属山地温暖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植被以天然林次生林为主,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垂直分布特征明显,树种繁多。构成优势林分的天然树种有冷杉、云杉、铁杉、红桦、华山松、油松、栎类、杨类、槭等;人工树种有日本、朝鲜落叶松,油松,华山松,水杉和美国花旗松。自然分布的树种有柳树、榛子、椴树、鹅耳枥、千金榆等;主要林下树木有杜鹃、绣线菊、珍珠梅、蔷薇、忍冬、胡颓子等;主要地被物有莎草科、禾本科、菊科、苔藓、蕨类等。野生经济植物分布广的有箭竹、漆树,天然药用植物有天麻、五味子、细辛、党参、天门冬等。林区现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5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如秦岭冷杉、连香树、水青树、短梗水曲柳、香果树、北五味子、银鹊树、秦岭沙参等。林场分别于六十、七十和九十年代进行了日本、朝鲜落叶松,水杉和美国花旗松引种试验并获得成功。特别是日本、朝鲜落叶松引种试验早,面积大。
围绕“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和“生态文明素养养成”三大主线,在区域内建设了10条相对固定的实践实习教学线路,教学以班级为单位,按线路采用情景式、团队化教学模式,打通课程原有界限,实施综合化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每条线路上特定的植物群落类型、土壤类型、动植物种类组成和气象因子的观察、测定和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每条线路由不同专业教师组成团队集体指导,强化学科交流,使学生在实践实习中随时随地得到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指导。情境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探索自然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林场特殊的生态环境下,理解掌握动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布、土壤类型分布及森林气候等规律,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生物有机体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林场每年接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本科生实习3000多人次,涉及林学、树木学、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森林经理、土壤学、微生物学等专业课程10余门。每年接待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安徽农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新疆大学、咸阳师范学院等国内有关大学学生实习300多人次。从该林场走出遍布于全国乃至全球的农林人才,已达到数万人。
虽然该林场已经建设成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本部没有多大差异的生活设施条件与环境,并用互联网与校内、国内以至国外建立起沟通交流网络,然而,这片远离校本部的原始森林“飞地”,却处处有陷阱,到处有危险。区域内有高大的石崖、断壁、天坑、湿地、沼泽、高山草甸,而且有熊、豹、羚牛、野猪等颇有攻击性的野生动物不时出入,更有毒蛇、毒蜂、毒虫、毒刺、毒草等等时时光顾,更有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还有森林火灾、偷盗偷伐林木、偷猎野生动物者不断的干扰和破坏。因此,工作任务与责任十分艰巨。更为难熬的是无法言说的孤独与寂寞,只有那些内心十分强大的人才能战而胜之。
近年来,该林场已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奥地利、日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瑞典、芬兰、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交流,先后接待外国专家学者100多人次,使之成为对外开展合作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基地与窗口。与此同时,这里还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已经陆续接待北京、西安等地研学旅行团队百余个,使之成为中小学生亲近自然、礼敬自然,开展科普教育的乐园。
火地塘林场更是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国家林业局十大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之一的秦岭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就设立在该林场,二零零一年该站被科技部列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试点),二零零六年被科技部命名为“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由于秦岭的过渡带特征,使该站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有重要的保护和保存价值,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保护、试验研究、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地段。生态站建立以来,已先后承担国家攻关课题和多项省部级课题,主要开展了森林生态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经理学、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保护等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和定位观测,积累了丰富的调查研究资料。仅“九五”以来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10多项。
围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火地塘林场目前正以服务教学、科研、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按照“崇尚科学、亲近自然、生态文明”的实践教学理念,认真落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2345”发展思路,以建设“标杆场站”为核心,规划建设“智慧林场”“智慧教室”,引入林区网络化、域内动植物数字化、林场实景三维建模、实现场部通讯网络全覆盖、视频监控无死角,校内校外全联通。火地沟实习线路实现重点实习景点无线网络覆盖和部分视频监控覆盖,为学生教学实习和学生人身安全、森林防火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并逐步实现全域动植物鸟类蛇类昆虫电子标本库建设共享,强化育人功能,充分运用物联网、视频监控、5G传输、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逐步构建现代网络化、智慧化的高水平科教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保障支撑能力,把林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设施先进,开放共享”的一流“智慧型”试验林场,助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实践育人平台、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林业技术示范推广平台和科普教育基地、农林干部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开放共享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三平台两基地”建设任务,使林场朝着数字化、智慧化方向迈进,在新的时代站在世界同行前列和新的制高点上,为“双一流”建设发挥积极的支撑作用。
作者简介:
牛宏泰,教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等研究,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独立出版文学、文化艺术类专著20多种;合作编著出版专著10余种;发表报告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等300多篇(首);发表文艺理论译作1种;编写影视文学、戏剧文学、广播剧、电视专题片文学剧本30多种,拍摄播映10多种,在书刊上发表2种,其中1种获2001年度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报告文学一等奖、第四届石膏山中国报告文学优秀奖、丁玲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