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21日—22日,杨凌示范区文联组织作协、摄协、美协、剧协等十余位骨干会员来到西农斗口试验站采风。这是示范区文联落实中省文联文艺“六进”工作要求,继火地塘试验林场采风后第二次走进我校试验场站,挖掘学校试验场站的文化内涵,用文学艺术的笔法记录、书写西农故事。现特以“斗口印象”为专栏,转载编发,讴歌榜样,以飨读者。
喝罢汤,铁柱卷了一支旱烟,蹲在墙角猛吸了两口,两股白烟从他的鼻孔缓缓飘出,袅袅上升。此刻月朗星稀,蛐蛐叫声此起彼伏。铁柱一边抽着烟,一边回想着晚饭前,在大队当会计的二爸给他说的话。从二爸口中,铁柱得知一个重要信息,他第一时间想到了好兄弟德魁。
这事一定要告诉德魁。铁柱这样想着,将手里再吸可能会烫到嘴的烟屁股又吸了半口,然后扔到地上踩灭。他抬头看了看天色,不行,这会儿去有点早,不能让人看见。铁柱掏出旱烟袋,又开始卷烟。
铁柱将第四个烟屁股踩灭之后,回到屋里喝了口水,拿起外套要出门,媳妇小娥问了一句:“这会儿去哪哒?”
“找德魁说个事。”说完铁柱就后悔了,他转身回到屋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媳妇说:“小娥,万一谁找我,或者以后问起来,你就说不知道。千万不能给人说我去找德魁的事!”
看着铁柱一脸严肃,小娥有点不以为然。
“村里谁不知道你和德魁穿着开裆裤长大的,找他咋了,还不能说,难道你俩密谋要偷生产队的嫩玉米?”说完小娥狡黠地笑了。
“胡说啥!”铁柱一下子暴躁起来,“再胡说拿针把你喔皮嘴缝起来!”
“多大个事嘛,看你喔怂式样子,你去拿针去,我把嘴撅起来让你缝。”
看到小娥嗓门大了,铁柱上前一步,按着媳妇的肩膀低声说:“小娥,我说的真的,你要是想让你老汉被公社革委会抓去游行,那就出去胡说吧!”
小娥吓坏了,哭丧着脸:“铁柱,你不要吓我,我不吃嫩棒棒还不行吗。”
“再别胡燃了,谁说我要去偷玉米?我有重要的事和德魁商量,你好好在屋待着。”说完,铁柱头也不回出了门。
到了德魁家,铁柱先是关了头门,进屋后又关了房门。德魁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疑惑地问铁柱:“啥事吗?这么神秘?”
“斗口场站胡子爷那间青砖房的办公室,你最近去过吗?”铁柱低声问。
“最近没去过,咋咧?”
“办公室南门口左手边的墙上,是不是镶着一块石碑?”
“对呀,咱俩小时候经常去斗口场站耍,咋不知道。那块碑上刻着胡子爷的字。”
胡子爷是德魁没出五服的爷爷,更是他从小仰慕的大人物。爹偷偷保留着胡子爷的一张照片,给德魁看过。胡子爷一身长衫,拄着拐杖,目光冷峻,长长的白胡子给德魁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年前,胡子爷在宝岛去世,德魁看见爹偷偷哭过好几次。
“我擦黑碰到我二爸,”铁柱压低了嗓门,“三天后,公社革委会要来咱村里检查‘破四旧’。之前村里给公社上报说咱村没有这方面问题。那个靠造反起家的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拍了桌子,说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铁柱接过德魁递来的洋瓷茶缸,喝了一口水接着说:“我是担心他们把胡子爷那块碑给砸了!”
“啊?不会吧!破四旧我知道,广播里说是要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不会乱砸东西吧。”德魁有点不相信。
“许多地方拆庙,砸佛像,砸石碑。”
“周家大院咋没事,那可是慈禧太后的干女儿的娘家老宅,典型的‘四旧’啊。”
“我二爸说过周家大院,好像被确定为教育基地了,是反面教材,让世人参观。看那些剥削贫下中农的大地主、大财东曾经锦衣玉食的日子。”
“那你说咱怎么办?”德魁知道铁柱平时就点子多。
“我来的路上就想过了,咱这样干。”说着,铁柱把嘴贴到了德魁的耳根。听着听着,德魁咧着嘴笑了。他指着铁柱笑骂道:“就你鬼点子多。”
三天后,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在一群人的簇拥下来村里检查,当走到那间青砖办公室门前时,看到墙上无比鲜红的大字——毛主席语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副主任笑着说:“不错不错。”
“斗口这地方是郑国渠的一个出水口,所以我号召全体社员,一定要牢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诲。”村里的大队长急忙凑到跟前说。
“很好,很好!”副主任脸一沉,接着说:“不过你们‘破四旧’力度不行啊!”
“领导,旧书算不算?”人群后面,德魁喊了一声。
“算,当然算!”副主任回答道。
“我家里有爷爷留下来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我支持‘破四旧’,全部上缴。”德魁大声说道。
副主任走到德魁跟前,握着他的手说:“小伙子,很有觉悟啊!”他扭头对大队长说:“社员中这样的积极分子,要表彰奖励。”说完,带着众人向大队部走去。
跟在后面的铁柱和德魁看了看墙上的毛主席语录,长长舒了口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第二年,德魁叫上铁柱,带领着两家上小学的孩子,来到胡子爷办公室门口那条标语前,先是刮掉红字,再轻轻铲下墙上的一层泥巴,一块黑漆漆的石碑露了出来。
德魁给孩子们轻声念起了石碑上的文字——“余为改良农业,增加生产起见,因设斗口村农事试验场。所有田地除祖遗外,皆用公平价钱购进。我去世后,本场不论有利无利,即行奉归公家。国有省有,临时定之,庶能发展为地方永远利益。以后于氏子孙有愿归耕者,每家给以水地六亩,旱地十四亩。不自耕者,勿与。右任民国廿三年三月。”
读完最后一句,德魁和铁柱忍不住眼眶湿润。
十多年后,德魁儿子考大学填志愿,德魁让儿子第一志愿报杨凌的西北农业大学,并叮嘱服从专业调剂。
儿子问为什么。
德魁自豪地说:“那是胡子爷创建的大学。”
作者简介:
李俊辉,男,陕西乾县人,1976年9月生。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文联秘书长、作协副主席。杨陵区政协委员。鲁迅文学院陕西高研班学员。小说、散文散见《辽河》《延河》《参花》《天池小小说》《文化艺术报》《西安晚报》等。出版个人作品集《大地的声音》《农城四月天》《守望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