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首页» 工作动态» 新闻聚焦» 【斗口印象】杨选红:斗口农情
 

【斗口印象】杨选红:斗口农情

来源:   |  作者:杨选红   |  发布日期:2023-11-01   |  浏览次数:

     

编者按:

10月21日—22日,杨凌示范区文联组织作协、摄协、美协、剧协等十余位骨干会员来到西农斗口试验站采风。这是示范区文联落实中省文联文艺“六进”工作要求,继火地塘试验林场采风后第二次走进我校试验场站,挖掘学校试验场站的文化内涵,用文学艺术的笔法记录、书写西农故事。现特以“斗口印象”为专栏,转载编发,讴歌榜样,以飨读者。


“看,天上的月亮!”高老师望着窗外喊了一声。我们的目光都跟着看向窗外。远处的几颗星星亮着眼睛。半阙月亮挂在天幕上,跟着我们的车跑,一直把我们送到斗口试验站。这是渭北平原上的一座农业试验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场站服务中心斗口试验站。这个距泾阳县城十五公里、距三原县城五公里、被刚收获完的试验田地包围的斗口试验站,于深秋的夜里静默而孤独,但它的内心却蓄满了沸腾的热血。它的创办源自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的远见和一片热诚。民国十八年,陕西关中遭受特大自然灾害,赤野千里,尸骨遍地,史称民国十八年年馑。于右任感于农业科学的薄弱,农民的贫困,遂于民国十九年,创办“斗口村农事试验场”,并题写办场宗旨:余为改良农业,增加生产起见,因设斗口村农业试验场。所有田地除祖遗外皆用公平价钱购进。我去世后,本场不论有利无利,即行奉归公家,国有、省有临时定之,庶能发展为地方永远利益。以后,于氏子孙,有愿归耕者,每家给以水地六亩、旱地十四亩,不自耕者勿与。

我们观摩镶在试验站办公楼南门东侧墙壁上的手书碑刻,先生爱国爱民无私为公的赤诚之心,映现于每一个字中。于老为天下计,为长远计,农为本,行大道。解放后,斗口试验站几经变革,但承担的历史使命始终如一,可谓上顶天,下立地。近年来主要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学科使命,在卓越农学人才培养、引领旱区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和促进校地融合发展的光荣使命。我们一行采风团见到了几位扎根试验站做课题研究的老师。海江波教授,用“一把辛苦泪,满纸欢乐情”来概述自己人生历程和他的事业。1992年,他大学毕业,开始做棉花试验。1994年陕西棉花生产滑坡,转小麦栽培。从2003年起,在非洲建立技术示范中心,在12个国家进行新品种玉米和水稻的研究技术模式推广。

他现在在斗口负责农作物试验示范,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他们科研试验小组发明了交互式穴播小麦模式,叶酸玉米;二是示范推广,将推广站建在村上,示范站建在县上。2020年6月,在课题组的试验指导下,渭南市蒲城县椿林镇白家塬村村民张福顺种植的西农805小麦品种实收单产1461.6斤,创下陕西小麦亩产最高纪录。这条消息被央视进行了报道。他们在品种推广上,不断探索推广路径。由开始的千家万户,困难重重,到集中优势精选大户,提升了品种推广试验上的效力。在对群众技术培训上,坚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科研的方向。”去年,陕西、河南小麦收割期,遭逢雨灾,他组织专家连续做了三十场报告,传授小麦雨中怎样不发芽的技术方法;三是人才培养。现在人才培养压力很大,许多学生对农业不感兴趣。如何让学生下得去,留得住是个关键。为了提高研究的针对性,他们采取教师进站、学生进站、课程进站的“三进”模式。每年培养研究生50名;第四是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以泾阳县为例,经济产业以“黑白红绿”为主。黑是茯苓茶,白是奶山羊,红是葡萄酒,绿是蔬菜。在农业专家的倡导和助力下,现在又加了“黄”,指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产;第五是国际化。尤其是近20年,走进非洲,实施一带一路农业发展项目。国际交流,不但是技术交流,同时也是文化交流。他的身边就坐着一位喀麦隆留学生,他用英语对我们表达了他对海教授的肯定和赞美,说海教授是一位父亲式的教师。扎根基层场站,埋头科研工作,有付出,也得到了收获。2022年,斗口试验站被咸阳市认定为“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获批教育部一带一路/南南合作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交流示范与培训中心。

张正茂教授是第二天在场站食堂见到的,他穿着蓝色防寒服,宽阔的额头上头发像狂风刮过似的,灰白而蓬乱。戴着眼镜,胡子拉碴的。他和贺主席坐对面吃饭,边吃边说聊在斗口育种的故事。我以为是个管理食堂的师傅。卢满愿说,那就是张正茂教授。这个名字我倒早听过,因为杨凌开过有关他的新书发布会,我看见过报道,是靳民与他合写的《中国种子——我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

下午我们在试验田地里见到了张教授,他正带着一群学生,坐在播种机一侧,指导播种小麦。见我们来了,他下了播种机,招呼我们。耙整过的土地,松软,广阔,像肥沃的产床。一粒粒麦子随着播种机的漏口埋进土里,也就种下了来年的希望。学生们在观察、记录、问询,监测记录各种数据,如同呵护摇篮里的一个个婴孩,希望他们长成健壮的青年。

午后的阳光从西边斜照过来,拉长我们的影子,我们围成一个半圆,张教授站在中间侃侃而谈。他素朴而坦诚,像脚下的土地一样自然。这片试验田地的旁边,就是于右任伯母的墓地。有人给我们指了指不远的一处村庄,说那就是于家庄。张教授说话不紧不慢,条理清楚,记忆力特别好,说话有细节有情景,很生动。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养孩子也和选育品种一样。他对自己女儿的要求也是,做一个大写的人,诚信的人,上进的人。果然,他的女儿和他培育的小麦品种一样,很优秀。

斗口试验站站长、党支部书记赵炯在两天的时间里,全程陪同我们。他戴着眼镜,身材瘦削,从西农毕业参加工作,就一直坚守在斗口试验站,已经三十五年了。望着他沧桑的脸,我有些出神,这个过去交通很不便利的地方,能留住人吗?现在的年轻人还能在这里继续坚守吗?

听赵站长说,每年都有不少教授到这里耕种试验田,现在路修好了,交通方便了,从杨凌到这里开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他们的精神固然可敬,而大量默默无闻的,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做着基础研究的工作者,更应该值得尊重。他们是高高耸立的科技宝塔的坚实基座。

赵站长说,他不后悔。我相信,这是一句真诚的话。他把家安在五公里外的三原县城,斗口站是他的第二个家。他要为学校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提供好服务,要做好人员管理和资产安全工作,管好人看好家。试验站与两县三镇11个自然村接壤,土地边界仅靠162个界桩与周围村庄分割;站内省道、县道、乡道、田间道路纵横交错,无法封闭,因此,他们还得做好治安保卫工作,加强看护巡逻,防蚕食,防盗抢,努力处理好周边关系,减少纠纷,确保试验产品安全和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斗口试验站现有职工111人,在职30人,离退休就有81人。保障老同志生活,解决好他们的生活细节问题,是他时刻挂念的工作。站内家属院还有部分离退休职工。很多离退休人员子女不在身边,家中不管有什么事,得了急病需要有人照料、联系;离退休人员医疗报销,大多同志不知道报销程序。这些,他都得操心。每月定期电话回访,每年或隔年走访住外离退休人员,他都安排专人负责或者代办,为退休职工排忧解难。对每次住院的离退休人员,班子成员他都坚持去医院看望,为他们宽心,让他们好好调养身体。赵站长急同志所急,不拖拉,不推诿,周到,细致,耐心,对工作极端负责,对老同志怀着一颗热忱的心。

去斗口试验站之前,就听说试验站所在地泾阳县,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大地原点是中国地理坐标——经纬度的基准点,大地原点不但在各项建设和科学技术上有重要影响,而且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坐在电脑前,随着屏幕上面的文字,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来两天来结识到的这些心系农事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是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农业科研版图上的原点。


作者简介:

杨选红,男,陕西杨陵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杨凌示范区作家协会秘书长。喜读书,也为文,创作散文随笔二十余万字。

编辑:杨蓓蓓     终审:

友情链接:  教育部    |    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华南农业大学试验中心

版权所有:场站管理处(场站服务中心)   地址:南校区原农科院子校办公楼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杜军宝   网管员:张 赟   杨蓓蓓   电话:029-87082251   87082190

网站维护:艾特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