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通道
首页» 新闻焦点» 【“稼穑杯”主题征文】食安则国安
 

【“稼穑杯”主题征文】食安则国安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2021-11-01   |  浏览次数:

     

美丽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远古农神后稷就于此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在这片魅力大地上坐落着一所农林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它因守住农耕文明而生、为乡村振兴而兴、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强,它不贪恋繁华城市的车水马龙;它不眷恋不夜城的灯火通明;它不厌倦恬然小镇的偏僻闭塞。有人说西农坐落在杨凌,也有人说杨凌就在西农里,然而在更多人的眼中,杨凌便是西农,西农便是杨凌,岁月变更,时光荏苒,它们早已不分彼此。

还记得那年夏天,正青春懵懂的我们来到了这里,开学后不久,我们便接到了农训通知。我们整个年级浩浩荡荡的新生队伍,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前往我们的农训基地。我们在宿舍楼下集合,由学校北门出发,途径了我校的克隆动物基地,不知道是连绵数日的阴雨的潮湿还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里的臭味格外的浓重,因此我对这里的印象也格外的深刻。从辅导员那里,我了解到了中国的第一只克隆动物就诞生在这一间不起眼的小院子中,就是这么一间平凡的都有些简陋的小院子,竟然是我国克隆动物技术的发源地,让人不禁感叹“她”的平凡且伟大。沿着水泥路继续前行,又途径了我校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同样是简陋的院落,同样也是尖端的技术。

经过近半小时的徒步,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农训中心,听说农训是每一个西农人的必修课,或许许多人都干过农活,但是这里的农活有些与众不同。我小时候收麦子是用镰刀一把一把地割的;再长大些,麦子是用联合收割机一片一片地割的;在这里,麦子是用手一根一根拔的。收获后,还需要对小麦进行分类、拨穗、测量等工序,每个人分工不同,任务不同,但一切都井井有条。小麦被收集成一堆一堆的,麦粒有瓜子仁般大小,金黄金黄的颜色,收获的香气,在这一刻,充满农场,经过一番整理,远远望去,就仿佛看到了一座一座小金山一样,此时,欢语声与劳作声交织成了一首悦耳的音乐。

又是一年收获季,今年的农训似乎有些别样的小插曲,前些日子我还在惬意的享受着我的暑假生活,突然看到了关于西农的热搜,原来是西农农训学生用手拔麦子被“骂”上了微博热搜,在许多人看来,就是学校买不起镰刀,用不起收割机,冷嘲热讽接连不断,行内人士的热心解释被淹没在了嘲讽声中。实际上,我校的农训传统并不是为了让新生去真正的下地干活,而是帮助专家教授们将其研制的小麦新品种收获分类,测定数据,从而学习相关小麦知识,是为了让每个西农人体会到先辈们的严谨认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西农精神。

遥想古时候以农立国,从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从采集到种植的发展,我国的农耕文明一直处于世界水平金字塔的顶端,并创立了一套顺应天时地利的技术体系。

近代以来,由于我国饱受战乱之苦,农耕文明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打击,导致其停止不前,吃饱穿暖成了大多数人的奢求。

到了现代,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呈爆发时的上升趋势,农村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我国农业跨入了机械化、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全新时代,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农业生产不再主要依靠人力,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生活条件,促使我国建成了小康社会。

现代机械化农业的普及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而不是忘记农业、厌恶农业,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吃饱穿暖才是发展其他的本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发利用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与自然遗产资源,在其博览园收集整理了古旧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实物及其技艺资料,并存放、保护、展览,这是西农传承农耕文化的表现,是启迪教育后人的需要,更是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国西北地区农业高等教育的发源地,诞生在中华民族最水生火热的战乱灾荒时代,“她”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仓禀实,天下安”的重担。自建校之日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于这一西北偏远小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响应国家“建设西北”,“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在“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下,一代又一代西农师生践行着“诚朴勇毅”的校训,一代又一代人扎根于此,无私奉献,为推动我国西北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全国范围内的贡献亦是举足轻重。

西农精神可表述为:“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24字表述语,三个方面各有侧重,互为依托、相辅相承,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了西农精神的全部内涵。

扎根杨凌、胸怀社稷。美丽西农位于杨凌农业示范区,在其它高校纷纷于沿海城市开设分校的时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然坚持扎根在这里,成为了39所985院校中唯一不在省会城市的高校,即便位于偏远小镇,那又如何,在“她”的心中有天下之担当、有江山之社稷、有百姓之愿景。这是对每一个西农人的期待,期待每个西农人可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胸怀祖国,建功立业。

脚踏黄土、情系三农。作为一个农业院校,“她”培养的不是五指不沾阳春水的公子哥,从刚踏入西农的夏收农训开始,到工训,再到实习,每一个西农人脚踏黄土,背朝天,从实践中成长,不断追求自身的成长,真正将“三农”问题当作是自己所要面对的挑战,真正地将自己当作是一位“农民”。这是对每一个西农人的要求,要求每个西农人融入自己的专业,真正为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明天默默耕耘。

甘于吃苦、追求卓越。如今,大人们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找个体面的工作,选择高薪职业,使得我国某些专业人数远大于市场需求,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上大学就是为了不在做个农民,为什么还要选择农业相关的专业呢,其实现代农业大学生有别于传统的农民,不再局限于原来体力的付出,更是有巨大的脑力劳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大学生可以脱离土地的根本,因为只有从实践中才能检验真理,只有日复一日的观察才能找出更好地样本,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卓越于人。这是对每一个西农人的期许,期许每个西农人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完善自身,追求完美,帮助将母校建成世界一流农业院校。

“仓禀实,天下安”,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一个馒头,一碗面条,当思来之不易。又是一年收获季,在现代化农业和土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尽管有疫情的长期持续,尽管有天灾的影响,我国粮食产量依旧成增长趋势。正因为我们手中有粮,在新冠疫情爆发之际,我们才能配合国家部署,执行国家政策,服从国家命令,全面同心战胜疫情。

粮食自古以来就是安天下之本,试想,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我们又如何安心封闭在家?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我们又如何吃的起饭菜?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我们又如何与疫情进行长期斗争?再看看河南的水灾,可曾发生过古代的大逃荒?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农业相关人员的默默奉献,离不开农业科学家“仓禀实,天下安”的精神,离不开“中国人的粮要牢牢抓在中国人的手里”的奋斗目标。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吃饭问题是第一要务,可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吃饱饭都是头等大事,关乎百姓切身利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和发扬先人优良传统,坚持“食为政首”,毛泽东同志也曾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当然,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让所有中国人都吃上饭、吃好饭并不容易。在党的带领下,我国先后开展过多次土地革命,颁布土地改革法等等,经过这一系列举措,才极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效促进了粮食生产。

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不会再过上饿肚子的日子了,但是农业发展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只有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也是百姓之盼。作为西农学子,我们有责任助力母校建成世界一流农业院校;作为农科大学生,我们有义务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甘于吃苦、追求卓越,去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到人民最需要我们的岗位。


(机电学院机械专业2021级研究生  李龙飞)


友情链接:  教育部    |    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华南农业大学试验中心

版权所有:场站管理处(场站服务中心)   地址:南校区原农科院子校办公楼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刘育生   网管员:张 赟   杨蓓蓓   电话:029-87082251   87082190

网站维护:艾特网络